2009年1月14日 星期三

蔣經國:“威權時代的開明領袖”

  蜂擁而至的美國記者請蔣經國發表遇襲感言,蔣經國神態從容鎮定:“這些懷有異見的人,他們如果有什麼不同意見,可以向我陳述,我一定接見。至於這兩個被逮捕的無知青年,我希望美國把他們釋放。”

生命最終時刻的蔣經國

國家歷史特約 黃章晉

20年前,蔣經國在臺北去世。

蔣經國生命最後幾年是在緊迫地與時間賽跑,他要完成的任務太多:國民黨的本土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兩岸關係的解凍……他在奮力衝刺中死去,輸給了時間,但卻贏得了歷史。

1954年,蔣介石在臺灣當選第二任“總統”時和長子蔣經國合影。

大陸觀眾注意到,《新聞聯播》播音員張宏民罕見地穿著一身黑色中山裝,表情凝重。他播報的第一條新聞是,蔣經國在臺北去世。

當時的大陸觀眾不知道,蔣經國生命最後階段開啟的民主化大門,使臺灣正在發生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終將使臺灣成為他們日常最關注的新聞焦點。

20年後的今天,在臺灣,蔣經國不曾因時間的流逝而被人淡忘,反聲譽日隆。每次民調,對臺灣民主、經濟、民生等各方面貢獻最大的領導人,都是蔣經國。 2240萬人口的臺灣,前往蔣經國暫厝的大溪的憑弔者,每年在100萬人次左右。蔣經國執政時期,被認為是臺灣歷史上社會風氣最好、最有希望和活力的時代。

很難找到第二個獨裁者獲得如此評價。

蔣經國在築路工地

民主時代的獨夫

蔣經國與一般獨裁者的巨大差別,其實是專制政權第一代獨裁者與第二代獨裁者的差別。

蔣介石、蔣經國父子恰好體現出第一代獨裁者和第二代獨裁者的典型特徵。

老蔣保持的是傳統帝王領袖作風和派頭:從不輕易與人握手,非自家廚師的飲食不吃,矜持、刻板、嚴肅,能不與民同樂則絕不與民同樂,在公眾面前,處處要顯示出不凡的領袖氣勢與風度。

蔣經國則完全是一套親民領袖的作風。可以與任何人握手,永遠滿面笑容,永遠與民同樂,低調、樸素,吃穿隨意,讓人認為他是人民一分子。

蔣介石敗退大陸後總結最沉痛的教訓之一竟然是:殺人太少。

而蔣經國的個人經歷則讓其認為,政權的穩固首先在民生。

早年在蘇俄極端艱苦環境的磨礪,使蔣經國擁有超人的吃苦精神。1950年代臺灣修築中部橫貫公路時,參與工地建設的蔣經國與築路“榮民”同甘苦。渴了,與工人一樣嘴對著水龍頭喝生水,或直接用炊具打水喝;餓了,隨手抓個饅頭就啃。其不避險阻更非常人可為:他在架在絕壁上的竹梯上爬上爬下,乘坐繩索加籮筐的簡易纜車來來往往。

蔣經國在年逾六旬接班後,外出視察,餓了直接向小飯館買個盒飯就吃,這種親民秀絕非一般政治人物可以做到。即便對蔣氏父子恨之入骨的李敖亦做過統計,1978年到1981年,蔣經國下鄉197次,“與民同樂”155天。為視察一條建設中的公路,他竟進山21次。1980年永安礦難,蔣經國挨家挨戶慰問。

日後,臺灣政治人物競選前的“全省走透透”,就始自蔣經國。一個獨裁者,竟無意中成了日後民主社會政治人物爭相效仿的榜樣。甚至蔣經國習慣穿著的一身夾克,也成為今日臺灣政治人物體察民間疾苦的標準裝束。

蔣經國的“十大建設”被認為對臺灣起飛居功至偉,這種宏大規劃亦為後來者模仿。有俞國華的十四大建設,郝柏村的六年國建,民進党執政後遊錫堃的新十大建設。

蔣經國在“十大建設”時有句話曾令後人動容:“我們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但蔣的“十大建設”帶有鮮明蘇聯計劃經濟色彩。他在回憶錄中即表達過對蘇聯那些令人印象深刻工程的追慕。熟悉社會主義國家歷史的人對此會有不同的觀感,因為這類獻禮和形象工程,往往不計代價成本和收益,而首長意志往往缺乏科學決策。

蔣經國的“十大建設”亦未能倖免。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宣佈宏偉計畫時,“財政部長”李國鼎竟一無所知,但事後必須無條件四處籌款。事後證明,電氣鐵路工程完全就是一大敗筆。但專制政府,任何政府成就都有宣傳機器無條件造勢,而民主時代,媒體只盯著政府是否犯錯。所以,臺灣歷史只記得“十大建設 ”。

人們很容易記得專制時代的溫情,卻忘記當時專制時代為何無法延續。

蔣經國主政時代,臺灣全社會在經濟、民生等諸多方面持續取得長足進步,對社會的強力控制也在逐漸減弱,但全社會不滿之情反而日益滋生。

到了蔣經國生命最後幾年,臺灣形勢漸成一場變革與危機的賽跑,但他的生命猝然終止,他輸給了時光。

接力棒到了李登輝手裏,經過李登輝早期階段後,蔣經國的歷史任務才告完成。

兩個康奈爾的博士

蔣經國的突然去世,將李登輝意外地推到了歷史前臺。

無論今天人們如何看待李登輝,李登輝在被蔣經國看中時,是個完全無意政治、醉心于學問的學者。他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期間的博士論文《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獲全美最佳博士論文獎。有人稱,如果不是蔣經國,也許臺灣又多了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1971年,李登輝被蔣經國看中時,他甚至連國民黨員都不是。

突然擾亂李登輝學者人生軌跡的,是另一位康奈爾大學博士,此人突然的人生變軌,把李登輝的人生一頭撞向了政治。原本毫不相干的兩位康奈爾博士,最終殊途同歸,成為同一政治目標的不同角色扮演者。

1970年4月24日,美國當地時間中午12時10分,正在美國訪問的蔣經國在嚴密護送下抵達紐約廣場大酒店,在這裏等著他的是遠東美國協會的一場午宴和酒店外幾十個舉著橫幅的台獨分子——對這類稀稀拉拉的抗議,見慣了世面的蔣經國早不以為意。

當他在護衛人員簇擁下走近酒店正門時,突然一人從側邊的大理石柱後閃出,朝蔣經國一行大扔傳單。此人剛被制止,人群中又沖出一風衣男子,在蔣經國身後不足10米處拔出手槍,大叫“為臺灣人報血債冤仇!”緊挨刺客的美國員警閃電般托起其手腕,子彈偏高射入牆壁,刺客未及開第二槍,就與同夥被一起制服。

開槍者被當地警方連打帶推地塞進汽車前,響亮地大呼一聲:“Let me stand like a man!”。風衣刺客是康奈爾大學社會學的博士生黃文雄。

平時靦腆溫和的黃文雄的突然爆發,雖然令過去熟悉他的人震驚,但黃文雄仇恨大陸人卻人人皆知。他的父親,一個老實巴交的公務員就在白色恐怖中入獄。出國留學後,黃迅速成為“台獨聯盟”成員。

蔣經國這頓難忘的午餐還未吃完,蜂擁而至的美國記者就請蔣經國發表遇襲感言,蔣經國神態從容鎮定:“這些懷有異見的人,他們如果有什麼不同意見,可以向我陳述,我一定接見。至於這兩個被逮捕的無知青年,我希望美國把他們釋放。”

美國人的法律成就了蔣經國的仁慈,兩個被捕者不久就分別以10萬美元和9萬美元被保釋。

第二天,接到美國總統尼克森和國務卿羅傑斯的歉意時,蔣經國表現得非常輕鬆:“昨天事情發生之當時,我並未受驚,事後我第一個關心的事則為有沒有人因我的來訪,而被這一‘意外事件’受到誤傷,在知道沒有人受到誤傷之後,我就如釋重負了。一天之後,如不是總統先生和國務卿先生提起,我幾乎都已忘了這一‘ 意外事件’了。”

不過,4•24槍擊事件的巨大刺激令蔣經國終身難忘,這是他平生最危險的遭遇。很長時間後,蔣經國還會對周圍的親隨自言自語地說:“臺灣人為什麼要殺我?”

是啊,自國民黨政府遷台後,經過20年努力,臺灣迅速從一個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人民生活水準隨著經濟發展有了巨大提高,而這一巨大成就並未伴隨劇烈的貧富分化。固然臺灣本省人外省人有深刻心理裂痕,但在威權治下並未有明顯顯現,臺灣人還有什麼不滿足的,竟然到了非要置他死地而後快的地步。

但凡獨裁者,哪怕開明如蔣經國,都很難聽到不同的聲音,正如張國榮在《紅色戀人》中的那句臺詞:“他只能聽得見槍聲。”

4•24槍擊事件是臺灣政治史上一個分水嶺。蔣經國聽懂了臺灣本省人的聲音。

蔣經國自此沒有再離開過臺灣一步。他開始迅速提拔和任用一批臺灣本土的精英人士,台大教授兼“農復會”農業經濟組組長的李登輝此時進入蔣經國視野。

1972年,李登輝成了“行政院”政務委員,這是個一貫安排退居二線的老同志的位置,而李登輝只有一年黨齡。此後,黨內新同志李登輝成了蔣經國四處下鄉調研時必不可少的陪同。

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宣誓就職“總統”。20天后,李登輝就被任命為臺北“市長”。3年後,李登輝又成為臺灣“省長”。誰都看得出來,高大、風度翩翩的李登輝是蔣經國刻意栽培對象。

而無意中成了校友登上“總統”大位推手的黃文雄,保釋後一直流亡。1996年,黃返回臺灣,1998年1月,出任“臺灣人權促進會”會長。

不過,他為大陸人所熟知的,是他一本接一本在日本出版的詆毀中國的書籍,大陸人以為這些書名聳動的作品是日本人寫的,而日本人則以為,高產的黃文雄是個“中國人”,而黃文雄在其他所有場合一直自稱是“臺灣人”。

一個不幸的獨裁者

儘管蔣經國曾聲稱,流著蔣家血的人不再會成為臺灣政治領袖人物。臨死前,他亦強調,蔣家後人不得投身政治。但是,他對二兒子蔣孝武的培養路數,一開始就基本是對蔣介石培養他路數的複製。

1976年,口碑不佳,但還算可造之材的蔣孝武進入情治部門,開始打造自己的班底。幾年後,蔣孝武有了黨務、軍情、宣傳等部門工作經驗的完美履歷。在1984年10月15日的江南命案發生前,臺灣各界認為,蔣經國要蔣孝武接班的意圖非常明顯。

極受蔣經國器重的李登輝,此時其實一直是個光杆司令,並無半點自己的團隊。這點,甚至到蔣經國突然去世,他依“憲法”接替蔣經國之後才開始改變。

江南命案徹底打碎了蔣經國可能的政治安排。美國公民江南橫死美國,聯邦調查局迅速偵破此案,並對新聞界披露:此系臺灣情治人員所為,蔣孝武難逃干係。全世界輿論立即指向蔣經國父子。

自1971年開始被國際社會紛紛拋棄的國民黨政府,此時已無法承受捂蓋子的代價,蔣經國迅速拋出了“情報局長”汪希苓等人,並承認情治部門涉入此案,但輿論依舊不依不饒,於是,蔣孝武被外放新加坡,交給老朋友李光耀看管。

蔣經國是同時代中最不幸的獨裁者。

國民黨政權之於臺灣本土人,始終被視為外來政權,2•28事件的慘痛經歷和長期白色恐怖更加深了這種隔閡。現代社會,還不曾有過一個被人數上佔優勢的本地人視為外來政權的獨裁政府,能穩定延續的。

早年,雷震等外省籍知識份子要求民主很快能被平定,但1970年代的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因直接體現為本省人與外省人政權之間衝突,一爆發就顯示出其巨大力量。以中壢事件為例,事後查明,衝擊軍警和黨政機關的百姓,其實可算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但它背後卻是本省人對外來政權的深刻不信任。

與族群裂痕相伴的另一巨大尷尬是,國民黨政府宣稱“中華民國”是中國惟一的合法政府,然而,20世紀50年代末就已證明,反攻大陸已絕無可能。到了1970年代,國際社會拋棄了“中華民國”,這個“亞細亞的孤兒”名不正言不順,日益陷入自欺欺人的窘境。

對維繫蔣氏獨裁統治極為不利的另外一個因素是臺灣經濟、文化的高度外向性。但在一個小而准開放的社會,獨裁統治面臨巨大的國際道德非議。畢竟民主、自由乃是世界大勢。只要居民能與外接觸,民間的不滿和外部的壓力就無日不在。

江南命案後的國際譴責,令蔣經國不能不有所思。他專門詢問英語翻譯馬英九,“戒嚴”(martial law)一詞在英語世界的含義以及觀感,馬英九答:“戒嚴”的英文意義是“軍事管制”、“沒有法律”。蔣經國連說:“我們沒有這樣啊!”

獨裁者都有自虐式的勤政嗜好,蔣經國無疑是最值得同情的一個。但蔣經國的不幸在於,如果不行憲政,即使比今天臺灣的任何政客更親民,更公正廉明,但他想做個守成的獨裁者都不可能。蔣孝武被千夫所指的接班無望,南越覆亡和數任韓國獨裁者橫死的下場,迫使蔣經國在最後的時光為身後之世做出重大舉動。

與時間賽跑

糖尿病的長期折磨和幾十年的苦辛,早早摧垮了蔣經國的健康。處理完江南命案後,蔣經國先是視網膜脫落,接著下肢麻痹,蔣經國已去日無多。

蔣經國一場與時間的賽跑開始了。

蔣的任務有四個:民主化、本土化、民生以及與大陸“發展工作關係”。

1986年3月,蔣經國下令成立“政治革新小組”研究政治體制改革問題。

9月,蔣經國表示將要解除實行38年的戒嚴令,並開放黨禁,開放報禁。此言一出,令島內民運人士迫不及待地于9月28日集會,民主進步党成立。

反對黨公然成立這還了得?情治部門立即呈上反動分子名單,蔣經國未批,他淡淡地說道:“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麼時候不去用它。”

10月7日,蔣經國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Graham女士時,告知臺灣“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

10月10日,蔣經國在“雙十節”發表要對歷史、對10億同胞、對全體華僑負責的講話後,指示修訂“人民團體組織法”、“選舉罷免法”、“國家安全法”,開啟臺灣民主憲政之門。

馬英九在聽到蔣經國親口說要開放黨禁、報禁時,當即被一股“我們正在創造歷史”的電流擊中,但國民黨要人則紛紛質疑,“國策顧問”沈昌煥說:“這樣可能會使我們的黨將來失去政權!”

“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蔣經國說。

1987年7月15日,世界上實施時間最長的戒嚴令宣佈解除,臺灣人民真正擁有了自由組黨、結社、辦報辦刊的權利。

1987年12月25日,蔣經國坐輪椅參加行憲紀念日大會,此時他已不能說話,“總統致辭” 由“國大”秘書長何宜武宣讀。會場秩序一片混亂,台下的民進黨籍代表頭纏布條,高舉橫幅大聲抗議、喧嘩。習慣了靠特務機關將臺灣整治得井井有序的蔣經國,也許是第一次見識自己親自從魔瓶釋放出的民主。

面龐浮腫的蔣經國離場前,默默地凝望著主席臺下鼓噪的人群,表情落寞茫然。這是蔣經國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個鏡頭。

19天后,蔣經國病逝。

當天,臺灣全島鮮花銷售一空,成千上萬的臺灣人自發街頭列隊向蔣經國致哀。

變革以巨大的慣性繼續向前。

1991年4月,臺灣“國民大會臨時會”召開,制訂“憲法增修條文”,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992年5月,“陰謀內亂罪”和“言論內亂罪”被廢止。

1994年,臺灣“省長”直選,讓臺灣人民每人一票選舉“省長”。

1996年,臺灣舉行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總統”民選。

蔣經國未能完成與時間的賽跑,他的前三個任務由繼任者完成,第四個任務在今日已變成嚴峻的台海危機。但他贏得了歷史。

馬英九在《懷念蔣經國先生》一文中對蔣經國的評價也許最為平正:

“我們可以說經國先生是一位威權時代的開明領袖,他一方面振興經濟、厚植“國力”,一方面親手啟動終結威權時代的政治工程。我們崇敬他,就因為他能突破家世、出身、教育、歷練乃至意識形態的局限,務實肆應變局,進而開創新局,在這個意義上,他的身影,不僅不曾褪色,反而曆久彌新。”

先鋒《國家歷史》2008年1月下旬刊 (本文來源:國家歷史)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布希總統在泰國曼谷的講話

2008年8月7日


2008年8月7日,布希總統在泰國曼谷就美國與亞太國家和地區的關係發表講話,以下是講話的中譯文,由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IIP)根據白宮公佈的講話稿翻譯。

——————————————————————————


布希總統在泰國曼谷
白宮

新聞秘書辦公室

(發自韓國首爾)

即時發佈

2008年8月6日

布希總統在泰國曼谷的講話

2008年8月7日(星期四)

預定稿

我和蘿拉非常高興再次來到曼谷。我們感謝國王和王后陛下的盛情款待。

首先,我向我們在亞洲最長久的盟友──泰國人民──轉達美國最熱切的祝福。我們的友誼始於175年前的春天,當時的安德魯•傑克遜總統(Andrew Jackson)派出特使前往暹羅(Siam)。談判人員很快達成了一項和平與通商條約,條約文本的一面印有蓮花璽,另一面印有鷹星徽記。世世代代的親密友誼從此開始。有一次,泰國國王提出向美國贈送大象。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總統不得不婉言謝絕。

促成我們結盟的自由和開放的價值觀幾個世紀以來一直維繫著我們的聯盟。從朝鮮半島和越南到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國軍隊一直與泰王國武裝力量(Royal Thai Armed Forces)並肩行動。我們兩國的自由市場經濟在貿易和投資浪潮的推動下迅猛發展。旅遊業欣欣向榮,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這片美麗而古老的土地。美國目前的泰裔人口約為200,000萬人,他們以自己的實業、文化和信仰使我國更加多姿多采。

在我們兩國結盟的這個歷史性紀念日,美國將泰國視為這個地區的一個領袖以及美國在全世界的一個夥伴。我曾榮幸地將泰國指定為美國的主要非北約(non-NATO)盟國之一。我為泰國人民恢復民主制度向他們致敬,這證明瞭自由和法律主宰著這片"自由之土"。

在很多方面,泰國的歷程是整個地區的寫照。60年來,亞洲從一個深陷於貧困之中、在世界大戰的廢墟上重建家園的地區發展成一個繁榮昌盛、生機勃勃的地區。美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保持維護穩定的軍事部署,我們幫助新生國家解除了對安全的憂慮。通過大力開展外交接觸,我們幫助曾經敵對的國家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通過向亞洲出口產品開放我國市場,我們促成了強大經濟體的形成。

美國為作出這些貢獻感到自豪。然而,這個地區成功發展的主要動力還是該地區的人民。從韓國到新加坡,許多國家推行了以自由企業、自由貿易和法治為基礎的經濟政策。其成效震驚了世界。去年,美國同太平洋彼岸的商品貿易額達到了一萬億美元。現在,跨太平洋貿易已超過跨大西洋貿易,使多個世紀以來的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

隨著經濟自由的普及,政治自由也大大擴展。在二戰結束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這個地區僅有的兩個民主國家。如今,大多數亞洲國家都尊重本國公民的意願。有人聲稱,"亞洲價值觀"與自由格格不入,但這個地區的人民通過完成上述轉變有力地駁斥了這種懷疑論調。自由社會在以佛教徒為主的泰國……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以穆斯林為主的印尼……以神道教徒為主的日本以及以基督教徒為主的菲律賓逐步形成。隨著自由紮下根基,和平接踵而至。這個地區幾十年來沒有爆發過一場大規模戰爭。

有人稱這一轉變是"亞洲奇跡"。事實上,這不是什麼奇跡,而是普遍真理的佐證:對自由的熱愛超越文化和信仰。自由市場激發創新,開拓繁榮之路。對本國人民的天賦和創造性懷有信心是建設充滿生機和希望的社會最可靠的途徑。

我就任總統時所持的一個信念是,美國是一個太平洋國家──我們的利益和理念都要求與亞洲進行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有力的接觸。因此過去七年來,美國在該地區追求實現四個廣泛的目標:重振我們的聯盟……與跟我們的價值觀相同的國家建立新關係……把握繁榮和增長的新機會……以及應對我們共同面臨的挑戰。

建立有信心的、目標明確的同盟關係是促進亞洲和平與繁榮的最佳途徑。美國在亞洲與五個國家簽訂了同盟條約。我們認真對待每一項同盟關係,並為之提供有力的支援。我們與澳大利亞簽訂了一項深化防衛貿易合作的新條約。我們幫助菲律賓提高軍事能力。我們加強了泰國的安全計畫。在韓國,我們正在把部隊調出城市和城鎮,部署到戰略上更有效的位置,以此改善我們的軍力態勢。為加強與日本的密切盟國關係,我們推出新的導彈防禦計畫,通過改變我們的軍力態勢保持強有力的地位,維護了太平洋地區的和平。

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我們的盟國放心,在我們共同面臨的任何考驗中,美國將與它們站在一起。我還努力發展與我們盟國民選領導人的牢固的個人關係。這些友誼建立在坦誠、尊重和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之上。明年,當一位新人入主白宮時,美國與亞洲盟國的關係將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牢固。

隨著美國重振與條約盟國的關係,我們與亞洲其他自由國家也建立了更牢固的紐帶。與我們有著共同民主理念的國家應當是美國天然的合作夥伴。然而,在我就任總統時,我們與亞洲很多自由國家的關係陷於緊張局面。例如,美國極大地改善了我們與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的關係,包括達成有關民用核能的歷史性協議。

我們還扭轉了與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尼的關係。我們與印尼通過自由選舉產生的政府進行了密切合作,幫助[他們]在幾十年軍事統治之後建立了生機勃勃的民主機制。我們與蒙古簽署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定,幫助促進民主發展。我們加強了與生機勃發的東盟國家的合作──該組織目前由偉大的泰國任主席國。我們與該地區的自由國家一起建立了新的亞太民主夥伴關係(Asia Pacific Democracy Partnership)──這是該地區以促進亞洲民主價值觀和民主機制為唯一目標的唯一組織。

總體而言,美國同時改善了我們與亞洲所有大國的關係。有關專家可能會因為歷史上這些國家間的緊張關係而認為不可能達到這種結果。但是某種原因使舊的模式不再適用:在市場一體化和共同面臨威脅的時代,自由在一個國家的擴大會惠及所有其他的自由國家。這一變化標誌著徹底告別過去的零和思維。而且,這一變化為未來提出一項明確的任務:即確保自由、繁榮和希望繼續在亞洲發揚光大與該地區每一個國家的利益息息相關。

貿易是推進自由、繁榮和希望最強大的動力之一。我上任之初,美國只與3個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其中沒有一個在亞洲。今天我們已經與澳大利亞、新加坡等14個國家簽署了這類協定。我們與韓國達成了一項大有希望的協定,我將要求美國國會予以批准。我們已開始與馬來西亞談判自由貿易協定,與越南談判一項雙邊投資協議。我們期待著恢復與泰國的貿易談判。我們支持亞太自由貿易區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 Pacific)的構想,這將有助於撤銷該整個地區的貿易壁壘。亞太國家如今有著比過去更活躍的貿易和投資關係。整個地區的工人、消費者和工商企業將獲得多年的長期收益。

令人遺憾的是,美國對本身經濟開放程度發出的信號有時會出現雜音。經濟孤立主義的聲音並不代表美國人民的利益。幾十年來,美國歷來堅持兩黨一致的承諾,要求維護靈活和開放的市場。這一點決不能改變。我呼籲整個地區的人民擯棄本國的保護主義。通過繼續開放投資和貿易,我們可攜手引領全世界促進增長,增加就業,擴大機會。

雖然我們已經取得所有這些成就,但我們各國仍面臨著挑戰,我們正共同努力迎接挑戰:

我們正共同抗擊恐怖威脅。通過與該地區的夥伴相互合作,我們已抓獲或擊斃全世界一些最危險的恐怖主義分子。我們還積極抗衡極端主義者的仇恨思想,要求人們接納更有希望的意識。我們堅決支持泰國、印尼及馬來西亞等民主體,這些國家正採取堅定立場抗擊極端主義,同時表明伊斯蘭與寬容可以共存。美國在亞洲的許多盟友還支持我們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行動,那裏新獲得自由的人民擺脫了幾十年的白色恐怖,正迎接充滿希望的未來。能與如此眾多有勇氣的國家站在一起回應時代的呼喚,美國為此感到自豪。無論這項使命如何艱難,我們決不會妥協,直至贏得這場意識形態戰爭的勝利。

我們正共同抗擊北韓構成的威脅。確保平壤不以核武器威脅該地區,這對東北亞的所有國家均利害攸關。然而,在我剛就任時,還沒有方法使這些國家採取一致行動對付北韓。因此,美國與中國、韓國、日本及俄羅斯共同發起了六方會談。面對其所有鄰國的一致壓力,北韓已承諾廢除其核設施並放棄其核武器。近來,北韓政權已提交有關其核活動的報告。現在北韓政權必須承諾協助我們核實該報告,同時解決有關方面對其行為仍存在的關注,其中包括核擴散和鈾濃縮問題。其他五方將繼續保持一致,直到我們實現我們的最終目標:朝鮮半島不存在專制制度,也不存在核武器。美國將繼續堅持要求平壤政權結束其殘暴統治,尊重北韓人民的尊嚴和人權。

我們共同要求結束緬甸的獨裁統治。這項崇高的事業有許多忠誠的捍衛者,我正好是其中一員的家屬。今天,蘿拉將前往泰緬邊界,參觀一個重新安置居民的營地和一家醫療診所。美國重申,我們敦促緬甸軍人統治集團釋放昂山素季及其他所有的政治犯。我們將繼續努力,直到緬甸人民獲得他們應有的自由。

我們正在共同應對我們的人民和我們的繁榮面臨的其他嚴峻挑戰。本地區各國政府作出協調一致的努力應對禽流感等流行病。本地區各主要經濟體正在為達成一項全球氣候協議而努力,以加強能源安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不減緩經濟增長。本地區團結一致地應對自然災害,從2004年的海嘯到今年的強熱帶風暴。通過所有這些合作關係,我們加深了各國之間的信任和坦誠。我們要努力做到,無論未來面臨什麼挑戰,亞太地區的國家都會共同應對。

亞洲乃至全世界很多人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中國未來的走向。自1975年我父親擔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期間我首次前往中國以來,這個國家一直令我驚奇。那時,中國正處於文化革命末期,到處都是貧困的景象,街道上擠滿了自行車,人們穿著幾乎一樣的服裝。當時難以想像30年後的北京竟一躍成為現代都市,高樓林立,汽車如潮,國際企業紛至遝來,奧運會即將在此舉辦。

多年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錯綜複雜。在我就任總統之時,我決心使美中關係建立在穩固、有規可循的基礎之上。我們在亞洲追求的四個目標──加強我們的同盟關係、建立新的民主夥伴關係、深化我們的經濟關係及合作應對共同的挑戰──為美國和我們的盟友滿懷信心地與中國接觸提供了新的平臺。要為本地區建立和平、成功的未來,中國與美國都必須積極參與,因此,美國在整個亞太地區的活動都必須目的明確、持之以恆。

中國與美國有著重要的共同經濟利益。中國進行自由市場改革所帶來的經濟增長使中國人民受益,他們正在建立一個自信的中產階級,一個和平的未來對他們的切身利益關係重大。中國新的購買力也惠及世界,因為中國為全球的出口產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場。要使各方都能受益的關鍵在於,中國必須遵守國際經濟體系的規則。因此,美國積極支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在該組織中我們能夠對我們所發現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提出爭議。我們對多哈回合的貿易談判未能取得進展感到失望,我們將繼續與中國和其他國家進行接觸,以促使談判取得成功。

我們還與中國建立了新的戰略經濟對話,討論確保兩國經濟都能取得長期增長和各方面共同繁榮的途徑,並討論諸如貨??匯率和知識產權等問題。通過戰略經濟對話和其他場合的討論,我們向中國表明,作為一個全球領先的經濟大國,中國必須承擔隨之而來的義務,在能源、環境和非洲發展等問題上採取負責的行動。

美中兩國還找到了其他重要的合作領域。我們在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的問題上進行合作,中國在六方會談中發揮了及其重要的領導作用。美國還強調了維護台海和平的決心。在就任總統之初,我就明確表示,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做法將基於我國一貫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美中三個聯合公報和我們根據《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對臺灣民主的堅定承諾。我還闡明瞭我們的一條原則:任何一方都不應企圖單方面改變現狀。通過這種坦率的接觸和堅定的外交努力,一度使臺灣海峽動盪不安的緊張局面平靜下來。我們看到兩岸關係進入了穩定、和平的新時期。

我們在這些方面的建設性關係使美國處於一個更有利位置,可以真誠、坦率地處理其他問題。我已通過明確、坦率和一貫的方式告訴中國領導人,我們高度關注宗教自由和人權。我並多次會見中國持不同政見者和宗教信徒。美國認為中國人民應該享有基本自由,這是全體人類的天賦權利。因此美國堅決反對中國拘留政治異議人士、人權宣導者和宗教活動家。我們為提倡新聞自由、集會自由和勞工權利大聲疾呼,不是為了與中國領導人對抗,而是因為信任中國人民並給予中國人民更多的自由,是中國發揮充分潛力的唯一途徑。我們呼籲實現開放與正義,不是為了把我們的觀念強加於人,而是為了使中國人民能夠表達他們的意見。正如中國科學家許決英所說:"嚮往自由、平等,是人類的普遍人性。"

最終,只有中國才能決定它將走什麼樣的道路。美國及其夥伴採取現實的態度,為各種可能性作好準備。我對中國的未來表示樂觀。在商品自由交易的環境下成長的年輕人最終會要求交流思想的自由,尤其是在不受限制的網際網路上自由交流思想。中國變革的到來將依據本國的情況,符合本國的歷史和傳統。但變革一定會到來。所有的人都將清楚地看到,那些熱切希望表達自己信念的人,那些虔誠敬拜自己信奉的神明的人,他們對中國的未來都不構成任何威脅。這些人將使中國在21世紀成為偉大的國家。

這是我在總統任期內對東亞的最後一次訪問。我堅信,東亞將繼續獲得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就,發揮更大的影響。我有信心,因為我瞭解這個地區人民的創造性和進取精神。我有信心,因為自由和希望的力量促進了亞洲的變革,永遠不可能逆轉。我有信心,因為我知道美國與其亞洲朋友之間的紐帶牢不可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的軍隊進入泰國,泰國駐華盛頓大使接到向美國宣戰的指令。但他勇敢地拒絕宣戰。而美國也沒有視泰國為敵人,還幫助在美國的泰國人聯合起來,發起"自由泰國"(Seri Thai)運動。他們分佈在太平洋地區,滲透到敵人後方收集情報,加速了這片偉大國土的解放。

當時投身"自由泰國"運動的幾位成員今天仍然和我們在一起。美國人民永遠感激他們。這個地區所有的人可以相信美國的莊嚴承諾:過去,美國與亞洲的自由人民站在一起。今天,我們仍然與亞洲的自由人民站在一起。今後,我們還將永遠與亞洲的自由人民站在一起,共同走進光輝的未來。謝謝諸位。願上帝保佑大家。

(完)


以下是英文版原文:

THE PRESIDENT: Thank you. (Applause.) Sawatdee khrab. (Laughter and applause.) Thank you for the warm welcome. Laura and I are delighted to be back in Bangkok. Such a beautiful city, full of gracious and hospitable people. We appreciate the warm welcome extended by His Majesty the King and Her Majesty the Queen.


I realize I'm a few days ahead of time, but I do wish Her Majesty a happy birthday. Above all, I bring America's warmest wishes to our oldest allies in Asia -- the people of Thailand. Our friendship began 175 years ago this spring, when President Andrew Jackson dispatched an envoy to Siam. Negotiations soon concluded a treaty of peace and commerce, and sealed it, curiously enough, with a lotus flower on one side and an eagle and stars on the other. Generations of close friendship followed. At one point, the Thai King offered to send elephants to America. (Laughter.) President Abraham Lincoln politely declined. (Laughter.) Yes, I was wondering whether or not we can kind of get the offer back on the table. (Laughter.) Although my ranch isn't big enough, probably, to hold the elephants. (Laughter.)

The values of freedom and openness that gave birth to our alliance have sustained it through the centuries. American troops and Royal Thai Armed Forces have stood united from Korea and Vietnam to Afghanistan and Iraq. Our free market economies have surged forward on a rising tide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Tourism has boomed, as more people have discovered this beautiful and ancient land. And some 200,000 Thai Americans now enrich my nation with their enterprise, and their culture, and their faith.

On this historic anniversary of our alliance, America looks to Thailand as a leader in the region and a partner around the world. I was proud to designate Thailand a major non-NATO ally of the United States. I salute the Thai people on the restoration of democracy, which has proved that liberty and law reign here in the "Land of the Free." In many ways, the story of Thailand is the story of this region. Over the past six decades, Asia has gone from an area mired in poverty and recovering from world war to a thriving and dynamic region. America has played a role in this transformation. By maintaining a stabilizing military presence, we helped to -- we helped free emerging nations to grow without concerns about their security. By pursuing strong diplomatic engagement, we helped once-hostile nations resolve their differences in peace. By opening our markets to Asian exports, we helped powerful economies to take shape.

I'm proud of these contributions. Yet the primary source of this region's success is the people. From South Korea to Singapore, nations pursued economic policies based upon free enterprise, free trade,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esults have astounded the world. Last year, trade in good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is side of the Pacific reached $1 trillion. And there's striking change from the pattern of centuries -- more trade now crosses the Pacific than the Atlantic.

With the rise of economic freedom has come a dramatic expansion of political liberty. Think about this: After World War II,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were the region's only democracies. Today, the majority of Asian nations answer to their citizens. With this shift, the people of this region have defied the skeptics who claimed that "Asian values" were incompatible with liberty. Free societies emerged in largely Buddhist Thailand, largely Hindu India, largely Muslim Indonesia, largely Shinto Japan, and the largely Christian Philippines. As freedom has taken root, peace has followed. And the region has gone decades without a major war.

Some have called this transformation "the Asian Miracle." In truth, it's no miracle at all. It's evidence of universal truths: The passion for liberty transcends culture and faith. Free markets unleash innovation and blaze the path to prosperity. Trusting in the natural talent and creativity of a nation's people is the surest way to build a vibrant and hopeful society.

When I became President, I brought a conviction that America is a Pacific nation -- and that our interests and ideals require stronger engagement in Asia than ever before. So over the past seven years, America has pursued four broad goals in the region: reinvigorate our alliances, forge new relationships with countries that share our values, seize new opportunities for prosperity and growth, and confront shared challenges together.

Confident and purposeful alliances are the best way to advance peace and prosperity in Asia. America has five treaty alliances in Asia. And we take them seriously, and we bolstered each one. We signed a new treaty with Australia that deepens our cooperation in defense trade. We helped the Philippines upgrade its military capabilities. We've strengthened security initiatives here in Thailand. We're improving our force posture in South Korea by working to move our troops out of cities and towns and into more strategically effective positions. We've reinforced our close alliance with Japan by launching new missile defense initiatives, and by transforming our troop posture in a way that preserves our strong position to maintain the peace in the Pacific. All these steps were designed to reassure our allies that America will stand firmly beside them in any test we face.

I've also worked to develop strong 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our allies' elected leaders. Who could ever forget the trip to Elvis's place with Prime Minister Koizumi? (Laughter.) I certainly will never forget it. (Laughter.) I don't think a lot of people in Memphis, Tennessee will ever forget it either. These friendships are built on a foundation of honesty and respect and shared values. And when a new occupant moves into the White House next year, America's alliances in Asia will be the strongest they have ever been.

As America has revitalized our treaty alliances, we have forged deeper ties with other free nations in Asia. Countries that share our democratic ideals should be natural partn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Yet when I took office, our relations with many free nations in Asia were strained. For example, America has dramatically improved our ties with India -- the world's largest democracy -- including historic agreement on civilian nuclear energy.

We've turned around our relationship with Indonesia, which is home to more Muslims than any other nation on Earth. We've partnered closely with Indonesia's freely elected government to help develop the institutions of a vibrant democracy after decades of military rule. We signed a landmark agreement with Mongolia to help boost democratic development. We've enhanced cooperation with the thriving countries of ASEAN, which is now chaired by the great nation of Thailand. We've joined with free nations throughout the region to establish a new Asian Pacific Democracy Partnership -- the region's only organization whose sole focus is promoting democratic values and institutions in Asia.

Overall, America has improved our relationships with all of Asia's major powers at the same time. Experts would have said this was impossible because of historical tensions between these nations. But something has rendered the old patterns obsolete: In an era of integrated markets and common threats, the expansion of freedom in one nation benefits all other free nations. This change marks a sharp departure from the zero-sum mentality of the past. And this change provides a clear charge for the future: Every nation in this region has a stake in ensuring that Asia continues to grow in liberty and prosperity and hop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drivers of liberty and prosperity and hope is trade. When I took office, America had free trade agreements in force with only three countries, none of them in Asia. Today we have agreements in force with 14 countries, including Australia and Singapore. We've concluded a promising agreement with South Korea, which I am pushing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to pass. We've begun negotiating free trade agreements with Malaysia and a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with Vietnam. We look forward to resuming trade negotiations with Thailand. We've supported the vision of a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 Pacific, which would bring down trade barriers across this region.
....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如何實現不折騰(郭老學徒)

  ——2009年寄語

郭老學徒


一、現在提出不折騰是對的,因為:

1、中國經不起折騰。

2、中國正處於折騰的臨界區。

二、關鍵是如何實現不折騰。

折不折騰取決於當政者,不取決於老百姓。

中國的老百姓最不願折騰,最不敢折騰,也最不會折騰。一旦折騰起來了,受苦受罪的是大眾。

三、有3種類型的折騰:

1、捲入戰爭。

2、民族分裂。

3、社會動盪。

四、如何避免捲入戰爭的折騰?

1、不做為哥們兩肋插刀不惜一戰的蠢事。中國人的每一滴血都是高貴的,每一個中國士兵的生命都是寶貴的。不再為金氏朝鮮流血,也不再交紅色高棉那樣的惡魔哥們。

2、臺灣的局勢正向著理性的方向發展,如果再大氣一些,再現實一些,再靈活一些,可能會更加樂觀。

“State”的意思是州,也是國家。中華聯邦下面有兩個“State”(州或者國家)挺好。美國不是有50個“State”嗎,德國不是有16個“State”嗎,前蘇聯不也是有16個加盟共和國嗎。其實,周朝的領土也是包括秦國楚國齊國的。當把國家的定義與“State”對接時,就會發現與臺灣統一的路程不是很遙遠。把臺灣稱作“State”(國家)沒有什麼不好。都認同一個大中華就行。參加世界衛生組織與參加奧運會不是一回事嗎?為了兩岸人民共同的福祉和尊嚴,大氣最好,現實最好,靈活最好。

3、走繼續開放與和平發展的道路不能懷著孤憤和仇外的情緒,更不能以敵意看待世界,要讓國民真正地瞭解真正的世界。主控輿論不能導向這樣的認識: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軸心時時刻刻都在準備侵略和扼殺中國,八國聯軍就在身邊。這是不真實的,也是極其有害的。

4、狂熱的民族主義歷來是戰爭的溫床,刻意培植民族主義的做法是危險的。當民族主義高漲的時候,政府容易被不理智的情緒所裹挾,影響了處理複雜國際事務所需要的堅定、理智和妥協精神。不要把敢於“說不”看作是英雄行為,建設性才是優雅的強大和自信。

五、如何避免民族分裂的折騰?

民族分裂的折騰是絕不容輕視的,應當像捧著最昂貴的古瓶一樣小心翼翼地制定和落實民族政策。

1、必須把真正贏得少數民族的民心做為民族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做為不可動搖不可替代的基本原則。

2、沒有自治就不會有真正持久的統一。自治不是說在嘴上寫在憲法裏掛在牌子上的,必須有程式來保障。必須真正實現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

3、沒有尊重就沒有多民族的和睦相處。尊重不是講套話,而是對文化、宗教、習俗和意願的尊重,是每一項權利都得到了真正的保障。

4、沒有表達的自由就不會有穩定的秩序。必須放開言論控制,讓少數民族的人民自由地說話,難聽的話有助於社會進步與和諧,再難聽的話也比爆炸的動靜好聽,好聽一萬倍。

5、文成公主遠勝過武警戰士。

六、如何避免社會動盪的折騰?

社會動盪有3種類型:

1、清除異己發動的社會動盪

2、理想主義推動的社會動盪

3、民眾絕望引發的社會動盪

七、幾十年來,中國人民深受清除異己發動的社會動盪之苦。

1、五十年代的反右鬥爭是清除知識界異己的由執政者主動引發的社會動盪,55萬人被引蛇出洞打成右派。隨之而來的是整個社會沒有人再敢說真話,連糧食畝產到了十幾萬斤的彌天大謊也沒有人去戳破,結果是慘絕人寰的大災難降臨。

2、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是清除黨內異己的由最高領袖親自發動的社會動盪,各級領導人絕大多數被打成走資派,直接戕害了幾千萬人,上億人受牽連,社會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動亂與災難之中。

3、八十年代的動盪是由於順應民意的改革力量被打入冷宮而引發的。其後果使得後來的改革走了瘸腿的路,在經濟改革的同時沒有伴隨政治改革,致使改革的收益被權貴攫取,造成了如今社會不公危機四伏的局面。

4、在一個多元化的現代社會裏不准異己存在和發聲是根本無法做到的,借助於權力實質上是暴力來清除異己必然會引發社會動盪,對社會造成傷害,把人民拖入災難。一個健康的穩定的和諧的社會必須是也只能是存異的社會,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是幻想,強而為之,必然是災難的結局。

5、只有真正地實行民主政治,才能避免清除異己的動盪。

八、理想主義也會造成社會動盪。

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至高無上的領袖懷有偉大的理想,想幾年十幾年趕超英美,想快速跑進共產主義,不顧實際條件和人民的意願,強行推動,結果是餓死幾千萬人的慘敗和慘劇。

羅素曾經指出,理想主義與專制主義結合必然產生災難。希特勒、墨索里尼、史達林無一不是理想主義者,他們都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漢朝初年出現盛世,不是由於皇帝的英明偉大,而是因為他們無所作為。後來漢武帝有所作為了,結果國庫折騰虧空,人口折騰少了一半。王莽和隋煬帝也都是理想主義者,都想大幹一場萬世揚名,但結果把天下和命都折騰丟了。

執政者為了功業為了政績而強迫人民去實現自己設立的目標是一種為禍不淺的折騰。執掌權力的人最可怕的就是自以為比人民高明,要教育人民領導人民去實現他制定的目標。鄧小平的偉大不在於他告訴了人民怎樣做,而在於他允許人民“摸著石頭過河”。只有自由,才會釋放社會的能量,才會導向理性的成功。

公共權力的本質是服務於人民而不是領導人民,權力執掌者是僕人而不是老爺,這是各級“領導”幹部所必須確立的認識,如此才能避免為了政績而不惜違背民眾意願損害民眾利益的亂折騰。

只有有效地約束權力,才能避免理想主義推動的社會動盪所產生的折騰。

九、民眾絕望掀起的社會動盪是最危險的折騰。

而現在社會正處於這樣一個最危險的折騰的臨界區。

民眾出現的絕望情緒有3種。對生存絕望,對公平絕望,對正義絕望。

1、對生存絕望

經濟危機會導致失業人口和貧困人口的增加,這些人面臨生存的壓力,會產生絕望的情緒。

醫療保障的缺失和昂貴的醫療費使得許多病患人員的財產被醫院折騰一空,一個小病也要幾千元錢,不是什麼大病也要幾萬元錢,窮人有了病很快就會陷入絕望的境地。

社會保障的缺失特別是失業和治病的壓力使得本來就不富裕的老百姓更不敢消費,由此內需無法提高,這是經濟危機的最主要的根源,如此惡行迴圈,將導致絕望的情緒進一步蔓延。

全面的可靠的社會保障的核心是錢,中國納稅人已經交了極高的稅負了,必須把這些錢花在人民身上,而不是用於不斷膨脹的權力與環權力機構的不斷膨脹的消費和消耗上,為此,必須實行民主政治,還權於民,公開詳細的政府預算,讓人民和人民選出的代表審核錢用在哪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錢用於公共財政,才能建立起最起碼的生存保障,制止生存絕望的蔓延。

2、對公平絕望

沒有約束的強大的權力是產生社會不公的根本原因。

當前嚴重的兩級分化現象並不是市場經濟的錯,而是權力的問題。掌握權力依靠權力接近權力和利用權力是獲利的最主要的管道。離權力近的人生活得好,而遠離權力的人就會被邊緣化,利益就會被侵害。無論做什麼,圍著權力轉是最奏效的。

民眾特別是權益受到損害的民眾對不公平強烈不滿。此起彼伏的群體性事件和上訪事件,還有罷運的罷教的,大都是對社會不公的控訴與抗爭。這些人的生存狀態並沒有到了失業貧困人員那樣過不下去的程度,他們採取自我折騰的手段也絕不是不明真相或者受不法分子的挑唆,他們就是要爭取公平。如果打壓他們,必然把他們推上絕望之路。現在有一條規定,違規上訪兩次就可以勞動教養。勞動教養制度本身是違憲的,對受到了冤屈(或自以為冤屈)的人不是解決他們的問題,安撫他們,卻以不經過審判和辯護程式就抓起來的方式對待,他本人、他的親屬和朋友,知道詳情的人都會成為對公平絕望的人。

事實上,對公平的絕望已經非常普遍非常嚴重了,許多人不再相信社會存在公平,打官司要打關係,要拼行賄,商業競爭也是拼關係,拼行賄。沒有關係和經濟實力的人只能絕望。

對社會公平的絕望會使人們對社會的崩潰懷著渴盼的心理。這是折騰的一個動力源。上海襲警案後許多人同情用暴力討說法的人,就是這種絕望的一種表達。

只有削弱、分解、制約、監督權力才能真正地實現社會公平,才能給人民以希望。

3、對正義絕望

專制是萬惡之源。不受約束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氾濫,官員的腐敗必然會催生社會的腐爛,進而邪惡氾濫。

在權力不受約束又沒有言論自由的社會,腐敗是沒有辦法抑制的,只會越來越肆無忌憚。由此人們會產生對社會正義的絕望。

而官控輿論對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普世價值進行圍剿,更使這種絕望加劇。因為人們看不到走出邪路的信號,看到的是滑向絕境的固執。

對正義絕望就會使得社會的建設性力量受到壓抑,而破壞性力量得到加強和聚合,就會使得社會的轉型減少了軟著陸的機會,增大了硬著陸甚至是崩潰的危險。

回避或拖延政治改革是不實際的僥倖心理,是對折騰的極不負責任的放任。

十、如何實現不折騰,執掌權力的人最該做到的其實就是兩條。

1、不說假話。

2、說話算話。

把憲法的一些條款真正地落實了,把十七大關於民主和保障人民權利的承諾真正落實了,中國就會減少和避免折騰,就會前進一大步。

憲法這樣規定:“尊重和保障人權”。

憲法這樣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十七大報告這樣說:“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管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只有開明政治才能減少折騰,只有民主政治才能走向和諧。控制言論和鎮壓異己是無法維持穩定的。

開明,允許了軟折騰,避免了硬折騰;

鎮壓,壓住了小折騰,誘發了大折騰。

但願中國不折騰!在2009年,大家共同努力,推動民主建設和社會進步。

2008年十二句最耐人尋味的話

  第一句:中國!!老百姓不缺錢!
  背景:這是CCTV一個欄目中,芮城剛和幾位專家談內需時,專家冒出的一句話!

  第二句:春運鐵路一票難求在於票價太低。
  背景:這是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鐵路局常務副局長羅金保的話。

  第三句:中國不存在“上學難、上學貴”問題。
  背景:這是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副省長陳曉光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就教育不公平、上學難上學貴以及如何使老百姓滿意時所發表的見解和看法。

  第四句:電信行業不存在壟斷。
  背景:這是全國政協委員、國資委副主任王瑞祥的觀點,“對於所謂壟斷要科學界定,比如電信行業,固話業務、移動業務都有競爭,怎麼能算壟斷企業呢?當然不是。”

  第五句:手機通話費不是高收費。
  背景:這是資訊產業部電信研究院副院長曹淑敏女士的觀點。理由是“漫遊費已經下降了百分之六十三”了。

  第六句:187蚊你都覺得貴啊?
  背景:這是1月14日晚廣東新聞頻道《今日關注》欄目主持人鄭達的感受,他在聽取了報導中對一位元欲購站票,卻為187元的票價過高而猶豫不決,最後別無他選之下買下車票的、有十年時間沒回老家的重慶籍外來工的採訪後,說:“哇,大佬,187蚊你都覺得貴啊?你成十年沒返過屋企喔,坐飛機都抵曬啦......”(粵語原話,大概意思是:你不會覺得187元的價錢也高吧?你有十年時間沒回家了,即使坐飛機也不算貴啦!)話語間帶著一種難以解讀的“職業笑容”。

  第七句:父母可學外國人在12-15歲孩子書包裏放安全套。
  背景:這是廣州市計生局官員段建華的倡議。

  第八句:所謂看病難看病貴,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難是中國,看病最不貴是中國。
  背景:這是政協委員、廣州市衛生局副局長曾其毅的所謂“直言”。

  第九句:你們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這種動人的氣氛保持下去,避免橫生枝節。
  背景:這是大師級人物余秋雨對在地震中遭遇喪子之痛的家長們說的話,他希望家長們別再追究一些人的責任,而應該為了顧全大局繼續關起門來悲痛,打開門時穩重。

  第十句:做鬼也幸福。
  背景:這是山東省作協副主席王兆山在汶川地震後以一名地震遇難者的口吻寫就的句子。
    
  第十一句:可以考慮讓市民每個月買20塊錢的生態基金。
  背景:此言出自中科院院士蔣有緒之口。他認為,居民生活在地球上作為二氧化碳的排放者,應該為節能減排付出代價。

  第十二句:你們是個屁。
  背景:深圳海事局50來歲的黨組書記(正局級)林嘉祥在一家酒樓用餐時,借著向一名11歲女生問路之機,將其強行拖進洗手間內WX。當女孩父母回頭找該男子講理時,男子竟叫囂“我是交通部派來的,級別和你們市長一樣高,敢跟我鬥,你們這些人算個屁呀!”。此後,網友評論,認為這是2千年來中國最真實的一句大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