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中政治教材編寫看“黨化教育”
張博樹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一、“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前後兩個文本之比較分析
二、從教材編寫過程看知識份子的心態
高中“政治教育”歷來是中共黨化教育的重鎮。2004年3月2日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根據這個標準,從2004年秋季起新 設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將與高中其他學科在部份省(市、區)進行實驗。高中其他15門學科的課程標準已於2003年由教育部頒發,政治課的課程標準是頒 布最晚的一個。
出於偶然,筆者于2004年2至5月受邀參與了由一家教育出版社組織的高中政治課新教材的編寫工作,從中瞭解到高中政治課“課程標準”修訂的情形。據我所 知,這個“課程標準”從起草到最後定稿,前後共有13稿之多;先前的“徵求意見稿”呈現出開放的姿態並體現在若干課程的設計中,但最後的定稿與“徵求意見 稿”相比,黨化教育的成份大大增加了。比較這些不同文本,將有助於瞭解威權主義條件下中共黨化教育面臨的困境和實施過程的某些新特點。此外,參與教材編寫 使我有幸結識了一批同行,並在第一現場觀察他們(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的種種心態。如實記錄這種心態,從威權主義知識社會學的材料積累和學科建構角度看,也 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一、“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前後兩個文本之比較分析
筆者比較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先後兩個不同文本,一個是2003年12月的“徵求意見稿”,據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一位官員證 實,這是第八或第九稿,另一個是2004年3月正式公佈的定稿。這兩個文本都有“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4部份。“前言”說明 “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
關於“課程性質”,“徵求意見稿”說:“本課程是一門對普通高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思想政治課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 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常識為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領悟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 法,提高參與現代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弘揚民族精神,擴展國際視野,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 觀;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的基礎。”而“定稿”說:“高中思想政治課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 基本觀點教育,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常識為基本內容,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 實踐的過程,領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 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從後者的黨化教育的老套子中可以發現,前者中“擴展國際視野”一語在“定稿”時被刪除了, 刪除這句話的意義將在下文討論。
關於“課程的基本理念”,“徵求意見稿”的表述如下:“1、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教育與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相統一;2、注重思想政治方向教育與鼓勵學生自 主成長相結合;3、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組;4、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定稿”的文字如下:“1、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 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徵相統一;2、加強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導與注重學生成長的特點相結合;3、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組;4、強調課 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5、建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機制。”這裏值得關注的是,“徵求意見稿”中第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教育與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相統一”在“定稿”中變成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徵相統一”;而第二點“注重思想政治方向教育與鼓勵學生自主成長相結合”,在“定 稿”中變成了“加強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導與注重學生成長的特點相結合”。在中國的威權主義條件下,語言運用(特別是正式檔中的語言運用)早已成了一門“藝 術”。“徵求意見稿”中第一點把“堅持”與“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相提並論,這裏的“適應”可以被解讀為對“堅持”的靜悄悄的修正;而“定稿”的提法把“堅 持”和“把握時代特徵”“相統一}”,“把握”往往就變成了對“堅持”的變相辯護。“定稿”對第二點修改的要害則是刪去了“鼓勵學生自主成長”這個令人振 奮的提法,代之以一個老掉牙的陳舊命題。
下面著重討論一下“課程設計思路”,這個部份在“徵求意見稿”中本來蘊含了極有價值的改革空間,卻被定稿“槍斃”了其中的最輝煌者。
與以往高中政治課的安排不同的是,新推出的“課程設計”採取模組建構,全部課程分為4個必修模組、6個選修模組,學科範圍明顯擴大(原來的高中政治課只有 必修課,沒有選修課);模組內容相對獨立,模組之間不存在前後承接的邏輯順序(據教育部基教司的有關官員介紹,這種模組安排意味著新教材強調學生的生活邏 輯,而不再強調學科體系和學科的知識邏輯,以與大學教育相區別);教學課時也比過去有所壓縮,每個模組36學時,2學分,這樣必修課的總學時減至144, 低於舊的高中“課標”政治課的156總學時。
在“徵求意見稿”中,必修課各科的名稱是,“思想政治1(經濟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與 哲學)”;選修課各科的名稱是,“走近經濟學”、“西方國家形式與國際組織專題”、“思維與創新”、“生活與法”、“現代社會與倫理”、“從《共產黨宣 言》到‘三個代表’”。其中必修課的4個模組可以不必探究,因為不管如何強調“生活邏輯”,這些課程裏一黨專制的主旋律是含糊不得的。令人感興趣的是6個 選修模組的設計。這6門課中,除了最後一門代表了典型的党文化外(據說這門課是為中學生裏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們設計的),其餘5門課為真正的知識傳授 和人文教養的培養提供了寶貴的空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走近經濟學”和“西方國家形式與國際組織專題”兩門課。“徵求意見稿”中“走近經濟學”的教學內容設計如下:
“1. 第一次科技革命時期的經濟學(簡述斯密的生平及學術經歷,闡釋他提出“看不見的手”和“國家守夜人”作用的思想;瞭解李嘉圖成長為經濟學家的經歷,概述其 有關國際貿易中的比較成本理論;簡述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主要過程,認識其闡明“剩餘價值”理論的意義;講述恩格斯與馬克思的革命生涯和友誼,理解《資 本論》的問世是他們共同心血的結晶)。2. 第二次科技革命時期的經濟學(簡述馬歇爾的經濟學說標誌著傳統經濟學的終結;列舉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的史料,印證列寧關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 濟思想;講述“羅斯福新政”在經濟活動方面的成功事例;解釋“凱恩斯革命”的涵義,知道凱恩斯經濟學說標誌著現代經濟學的開始)。3. 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分析西方經濟學家為什麼提出“馬克思的降世”,揭示他們重新學習和研究馬克思的原因;評議弗裏德曼與凱恩斯經濟學的交鋒,說明他的學 術觀點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影響;解釋加爾佈雷斯為什麼享有“暢銷書作者”的聲譽;概述阿明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學家的理論觀點,瞭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發 展中國家的應用與發展)。4. 風行於當今時代的經濟學(評述薩繆爾遜的《經濟學》風靡世界半個世紀之久的原因;結合諾思的學術經歷,概述他研究的兩個“基本經濟學原理”;評析盧卡斯對 經濟學的看法;瞭解斯蒂格裏茨的學術和實踐經歷,概述他的主要觀點在經濟學原理上的革命意義)。”
“徵求意見稿”中“西方國家形式與國際組織專題”的教學內容設計如下:
“1. 形式迥異的國家和日益增多的國際組織(比較民主共和制、君主專制和君主立憲制的區別,說明政體與國體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明確政體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 比較單一制與聯邦制的區別,理解國家形式既包括政權組織形式,又包括國家結構形式;列舉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組織迅猛發展的資料,歸納國際組織的不同 類型,說明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日益重要的作用)。2 英國:“君主立憲制”與“議會之母”(簡述英國議會被稱為“議會之母”的緣由,描繪英王在國家生活中的表現,明確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描述英國區域政 權的組織狀況,說明英國是特殊的單一制國家;分析英國政黨競選的實例,歸納英國內閣的構成及主要職權,說明英國責任內閣的作用;3. 美國:“聯邦制”與“三權分立”;簡述美國總統的職權,解釋美國被認為“開創了總統制先河”的緣由;解析美國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關係,歸納美國聯邦制的特 點;簡述美國國會的構成和職權,解析美國政府、議會、法院三者之間的關係,明確美國是實行“三權分立”的典型國家;講述“驢象之爭”的典故,結合實例,概 括美國兩黨制的特點和問題)。4. 法國:獨特的“半總統制”(解析法國總統的職權及其與內閣的關係,比較法國總統制與美國總統制的異同;簡述法國議會的構成、職權,說明其與英國議會的區 別,探討法國議會的作用;瞭解法國黨派的現狀,分析法國多黨制的作用與問題)。5. 聯合國與世界貿易組織:最具普遍性的國際組織(歸納聯合國會員國的資料,評述聯合國主要機構的職權和作用,表明聯合國是當前最具普遍性的國際組織;引述聯 合國憲章對聯合國宗旨和原則的規定,列舉聯合國的活動資料,說明聯合國在世界多極化趨勢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解析世界貿易組織被稱為“經濟聯合國”的緣 由,說明世貿組織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的角色和作用)。6. 歐洲聯盟:顯現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重要角色(歸納文化、歷史和地域等因素,理解歐盟形成和發展的條件;概述歐元、歐洲議會的誕生,以及歐洲聯盟有關機構的設 置,解析歐洲聯盟的性質,探討其在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凡瞭解高中階段中共黨化教育以往歷史和教學內容的人,看了這兩個新課程的設計都會有為之一振的感覺。1949年以來,在中國大陸,不要說中學生,就是大學 生也被長期剝奪了正面、系統瞭解西方政治制度和經濟主張的機會,社會處於極度封閉的狀態。事實上,這種封閉和資訊、知識封鎖,正是毛澤東與農業烏托邦幻想 相結合的極權主義政治得以肆虐一時的重要條件。改革開放後,人們有了各種資訊管道瞭解外面的世界,但在正式的學校教育中,國際社會的主流文明及其建構原則 卻一直未能納入中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公共教育部份(在中國,這個部份被稱之為“政治課”,其實,它的更準確的名稱應該是“公民教育課”)的教學視 野,這顯然是威權主義意識形態控制的結果之一。
可以說,把“走近經濟學”和“西方國家形式與國際組織專題”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系列是一個重大突破,儘管它們仍然是“選修課”,在課程的具體設計和教 學內容安排上仍存有某些明顯的意識形態痕跡(如“走近經濟學”中關於列寧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思想”、關於“馬克思的降世”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發 展中國家的應用與發展”等內容),但新“課標”所要傳達的意向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要使中國基礎教育中的公共“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具有開放的國際視 野,讓千百萬中學生系統地瞭解國際社會主流文明的建構原則。從啟蒙角度看,這是中國實現民主化和制度現代化的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其他幾門課的“課標”也程 度不同地體現了同樣精神。
然而,後來公佈的“定稿”對這兩門課的設計卻發生了重大變化。“走近經濟學”中關於現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介紹,除保留凱恩斯部份外,被全部刪除,卻用大量篇 幅增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的內容,課程名稱亦被改為並不貼切的“經濟學常識”;而“西方國家形式與國際組織專題”也壓縮了原“徵求意見 稿”的課程內容,加上了“民主集中制: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一章,課程名稱則被改為“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為何如此修改呢?教育部基 教司的一位官員曾這樣解釋:部分專家認為“走近經濟學”的內容太多,學生沒有時間學,與大學有關教學亦有重複之處,現在的講法容易形成“夾生飯”。其實, 這個說法亦是亦否。作為選修課,學生和教師本來就有選擇的自由,“多”與“少”並非沒有取捨的空間;只要合理確定知識介紹的層次遞進關係和方法原則,“夾 生飯”問題完全可以避免。經濟學模組作如是改變,顯然還有未能明說的原因。至於變“西方國家形式與國際組織專題”為“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內容上也作出 重大調整的緣由,教育部的官員說的很直白、很乾脆:“西方國家形式”刪掉一部份,就是怕學生西方的東西學多了,會認為中國的制度不好;原來的“徵求意見 稿”體現國家意志不明確,經過部長辦公會討論,認為必須體現、加強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所以有了現在的更改。如此就不難理解何以在“定稿”的政治課“課程 性質”中要刪掉“擴展國際視野”一語了!
“定稿”的“經濟學常識”與“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兩門課不但在內容編排上,而且在敍述語言上,都有很微妙的變化。為了方便讀者比較,也把“定稿”的這兩個部份附列於下。“定稿”中“經濟學常識”的教學內容安排是:
“1.古典經濟學巨匠的理論遺產(簡述斯密所處時代市場經濟發展的特點,闡釋 “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簡述李嘉圖有關國際貿易中“比較成本”的理論觀點)。2.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立(簡述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主要過程,瞭解馬克 思創立政治經濟學的重大貢獻;理解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的重大意義)。3.走進現代市場經濟(運用“羅斯福新政”在經濟活動方面的重要 實例,解釋“凱恩斯革命”的涵義;瞭解西方國家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模式)。4.社會主義與市場關係的初期探討(瞭解列寧提出的“新經濟政策”,闡釋列 寧對社會主義與市場關係的有關論述;聯繫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實踐,理解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的主要觀點)。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闡釋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要創新及其意義;瞭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歷程;理解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意義)。”
“定稿”關於“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是:
“1.各具特點的國家形式和國際組織(比較專制政體與民主政體的區別,說明政體與國體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理解國家管理形式的多樣性;比較單一制與 聯邦制的區別,理解國家形式既包括政權組織形式,又包括國家結構形式;引述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組織迅猛發展的資料,說明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 日益重要的角色)。2. “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國和法國為例(簡述英國議會被稱為“議會之母”的緣由,瞭解英王在國家生活中的角色,明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性 質;簡述法國總統、內閣、議會的產生及其職權,比較法國民主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3. “兩黨制”“聯邦制”“三權分立”──以美國為例(評述“驢象之爭”的典故,結合實例,揭示美國兩黨制的實質;瞭解美國聯邦制的特點;簡述美國是實行“三 權分立”的典型國家,分析“三權分立”制的實質)。4. “民主集中制”: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歸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職權,理解我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分析我國國家權 力機關和人民的關係、國家權力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闡述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和活動原則;比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議會民主制度的 特點,說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5.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以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和歐洲聯盟為例(列舉聯合國的主要機構及其活 動,闡釋聯合國憲章所宣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評析聯合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闡述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解析世界貿易組織被稱為“經濟聯 合國”的緣由,舉例說明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的角色和作用;概述歐洲聯盟的誕生和發展,解析歐洲聯盟在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在“定稿”中,西方政治制度和國家組織的“性質”、“實質”一類又成了高中課堂上必須向學生灌輸的東西,同時要讓學生相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以體現中共一黨專制的“國家意志”。
現在再來看“課標”的兩個文本對政治課“課程目標”的不同界定,這裏明顯體現了專制意識形態力量對改革意向的否定。“徵求意見稿”對“課程目標”中的“總 目標”的定義是:“本課程以加強高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生學習相關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經歷實踐探索的過程,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 力;使學生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 “定稿” 的定義是:“知道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瞭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常識;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 決問題;具備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應有的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度;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 觀。”顯然,在“定稿”中把党文化作為“總目標”的根本,與“徵求意見稿”中淡化這類意識形態訴求形成明顯反差。
“課標”把政治課的“分類目標”區分為“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個部份。在“分類目標”的“知識”部份,“徵求意見稿”的內容是: “瞭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常識;瞭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常識;瞭解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常識;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現 代社會的公民道德和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和規範;把握現代社會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的主要特徵。”而“定稿”的內容是:“知道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 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 意義;瞭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當代中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獲得正確選擇人生發展道路的相關知識。”兩個 文本比較的結果同樣是突出了党文化,對“徵求意見稿“中後兩條的修改,尤其是刪掉“現代社會”這個詞特別顯得意味深長。
在“分類目標”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部份,“徵求意見稿”與“定稿”的內容反差比較明顯。“徵求意見稿”的內容是:“理解生命的內在價值,懂得生命的 寶貴,珍惜生命和個人榮譽,維護人格尊嚴;熱愛生活,親近知識,親近他人,親近自然,培養高尚、豐富的生活情趣;對一切未知世界具有好奇心,尊重科學,培 養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在勤奮學習、認真做事中磨礪意志,調控情緒,增強自我接納水準,形成正確的自我認同;始終憧憬未來,對個人發展抱有信心,對未來職 業選擇抱有恰當心態;關注現代社會的變化,自覺遵循和維護社會秩序,積極思考、主動表達,在社會參與的過程中培養健全的公民意識;對祖國和人類社會進步抱 有樂觀態度,在尊重和理解各民族文化價值的同時,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尊感。”而“定稿”的內容是:“熱愛中國共產黨,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關心祖國命運,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志向;關注社會發展,積極參 加社會實踐,誠實守信,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主法制觀念,培養公民意識;熱愛集體,奉獻社會,關心他人,樂於助人,宣導團結友善的精神;樂於學習,尊重科 學,追求真理,具有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熱愛生活,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熱愛和平,尊重世界各 民族的優秀文化,關注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培養世界眼光。”“徵求意見稿”的描述是現代自由主義和人文主義精神的體現,是“課標”文本中最為閃光的部份之 一;而“定稿”則大多是了無新意的意識形態詞句,筆者並不是說其中的內容都不對,而是說在專制主義語境中這些表述有其特定的意識形態涵義。“定稿”對“征 求意見稿”內容的顛覆說明了一個極其可怕的現實,那就是專制主義力量仍然在阻止新的、符合現代社會發展和民主時代要求的人格精神的構建。
二、從教材編寫過程看知識份子的心態
筆者近年來一直在從事中國現代專制主義的研究,所以把這次參與“政治課”新教材的編寫看作是一次現場觀察威權主義條件下中國教育領域的眾生相、體驗有良知 的中國知識份子如何與中共黨化教育的傳統勢力博弈的好機會。就個人而言,生平第一次參加高中“政治課”教材的編寫,還有兩個重要動機,一是希望為中學生作 點什麼(我承接的是“走近經濟學”部份內容的編撰),再一個就是用編撰收入來支持自己的學術研究。我所接觸到的編寫隊伍同仁、出版社負責人和編輯的一個共 同心態就是,“如何在既定約束條件下,盡可能把事情做得好一些”。“既定約束條件”是我們出版編寫群體公開使用的語句,大家對其所指都心照不宣。同仁們很 清楚地意識到,“約束最強的課程,也是貫徹公民教育理念最困難的課程”,這裏當然首先指必修課中的“政治生活”和選修課中的“從《共產黨宣言》到‘三個代 表’”(後者在“定稿”中被更名為“科學社會主義常識”,且被調整為選修課的第一模組),這類課程向來是黨化教育最集中的體現者。其他課程也程度不同地存 在同一問題,沒有哪一門課可以完全擺脫官方教條和意識形態的約束。在這個意義上,目前的教材改編工作顯然具有過渡性,不可能徹底;但我們希望盡可能做得好 一些,讓這套教材有更多的東西保存下去,經得住歷史的檢驗。這是大部份同仁具有的共識。
在中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使用教材的“審定權”,一向由官方壟斷。教育部有一個“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專司各類中小學教材的審定。教材的組織編 寫和出版則長期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一家壟斷。這次新“課標”的推出伴隨著一個重要的“改革”,就是允許有條件、有財力的出版社參與新教材的編寫,最 終由教育部審定的教材也不再局限於一套。雖然這些教材依據的是同一個“課標”,但在教材的呈現形式上卻會有很大的不同,這就為教材的編寫者和出版者提供了 一個參與競爭、大顯身手的機會。就“政治課”教材的編寫而言,這次有全國10餘家出版社參與。然而,據知情人告知,最後的結果是,2004年夏教育部審定 高中政治課教材時只通過了一家出版社的送審稿,包括我所參與的那家出版社在內的其餘10多家出版社全部名落孫山,經濟上賠了本;更為離奇的是,被通過的只 是必修課的4門教材,6門選修課教材的審定不知什麼原因被擱置。新教材將於2004年9月起在4個省進行實驗,2007年全部推開。
我參加的教材編寫由外地一家出版社組織,編寫組成員由北京和外地兩部分人組成,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師,僅我一人來自科研機構,年齡最大的55歲,最小的約 30歲,年輕人基本上都有博士學位,中年以上大多有教授、副教授職稱。出版社表示,之所以請大學教師來編寫中學教材,是希望該教材能推陳出新,自成一體, 不再照搬過去教材的思路。出版社特別強調,新教材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社會探究能力的培養,形式不必統一,以為學生創造主動的學習空間為標準。在 教材的呈現形式上,出版社和編寫組成員也動了不少腦筋,比如,採用主、副文搭配結構,主文要“科學、嚴謹”,副文要“生動、活潑”,課後練習的設計要有深 度空間,案例要注意經典性和貼切性,等等。
但整個編寫工作遇到了諸多障礙。首先,有些屬於“約束底線”的東西是無法突破的。比如,各門課(尤其是必修課)中都有一些體現“三個代表”之類党的意識形 態的必須講授的東西,或是有形無形中受其約束的東西。無論你想怎麼淡化它,這種意識形態暴力事實上仍然存在。它對教材編寫的約束是無處不在的,無論是教材 正文的闡釋,還是課後練習的設計,都是如此。
比如,在“走近經濟學”第3課我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課後練習:“中央電視臺2004年初報導:截止到2003年底,全國各用工單位累計拖欠民工工資 1,000億(全國民工約9,400萬)。溫家寶總理甚至親自出面為民工討要工錢。組織一次社會調查(比如,到學校附近的建築工地,瞭解民工的勞動和收入 情況),看看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對我們理解現實生活有什麼幫助。”這個練習的本意是提倡學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學會用批判的眼光觀察 周圍的社會。但是,用剩餘價值理論直接比照“社會主義”中國的現實,不僅無此先例,而且肯定無法通過審查。因為這道習題包含著一個潛臺詞:馬克思的剩餘價 值理論指出,19世紀的西方資本家至少要付給工人相當於勞動力價值的工資,但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卻有數以千萬計的勞工拿不到他們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這 是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引證的材料出處也有足夠的權威性,但這個課後練習幾乎沒有希望通過第一道“關卡”──這套教材自己的編輯班子的審查。果然,初稿 “送審”後,一位受託參與審稿的中學政治課教師就提出了這樣的意見:此類練習內容“與國家意志相悖”。顯然,人們很清楚,在號稱以馬克思主義立党、立國的 國度,是不允許把馬克思主義的槍口對準自己的!
寫作者、審查者、出版者自己充當自己作品的“檢察官”,這是中共自建立一黨專制的極權主義政權來中國文人的常態。威權主義並沒有改變這個現實,只是使它變 得更為精巧。在這些場合,我們不但可以領略到仍然實實在在存在且發揮作用的專制主義的制度性鉗制力量,而且可以體驗到由於這種強制所產生的心靈奴役。事實 上,正是這兩個方面構成了“約束底線”的客觀和主觀基礎。
編寫工作遇到的第二個障礙是教材審查體制的官本位特徵往往強化了其意識形態功能,並使教材改革的努力付之東流。據知情人講,“六四”後每次高校公共政治課 內容的重大修改都要經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討論、批准。這次高中政治課新“課標”的“定稿”取代本來蘊含著極大改革空間的“徵求意見稿”,是教育部部 長辦公會的決定。據教育部基教司的有關官員講(這位官員應我們這套書的主編之邀向編寫組成員介紹課標更動情況,其言基本屬實):部長辦公會強調,高中政治 課絕不是一門單純的知識課,而是承擔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基本教育,政治方向、政治立場不能與中央精神出現任何不一致的地方,這 也是“課標”最終稿有較大改動的理由;原來的“課標”體現黨的意識形態要求比較隱晦,出發點是想緩和學生的逆反情緒,部長辦公會討論時認為,這種作法有些 “猶抱琵琶半遮面”,於是“定稿”在意識形態表述上更加鮮明,用表態的方式說明課程的性質;學術中無定論的、或與中央精神相違背的,肯定不能進教材;教材 審查的3條標準(是否“超綱”“漏綱”、是否適合於教學、知識點佈局是否合理),首重第一條;部裏特別強調,政治課對一些基本的政治觀點就是要灌輸,這是 “政治模組”各門課程的重要特點。有人問:“課標起草專家組是否換了人,由另外一組專家重新起草的政治課課標?”回答是:“並沒有換人,還是原來那批專家 寫的,他們必須按照部裏的意見進行修改。”
在一黨專制的運作體制中,有一個很奇特、又似乎很正常的現象,那就是執行者往往既是專制旨意的消極服從者,又是使專制旨意得以貫徹的積極使動者。“消極服 從”意味著執行者內心對其執行使命的不完全認同;“積極使動”則是就其效果而言,不管“課標”起草組的專家們是否情願,“定稿”畢竟是他們修改出來的。其 實教育部的官員也同樣如是。給我們“傳達”教育部“精神”的那位官員一方面大談“課標”修改的必要,另一方面又流露出“加上的東西不得不進去”,似乎頗有 些無可奈何,他甚至談到“作教材,怎麼不讓人家抓住辮子,是個技巧”,其內心所指,也已經十分清楚了。
這種在權力面前雙重心理、雙重人格的存在是當今中國威權主義社會的一個典型現象。在毛澤東的極權主義時代,專制主義與烏托邦的聯姻使大多數人對“革命理 想”的認同比較真誠;未來的、真正的民主社會也不會有這種現象,因為人們已沒有必要屈從強權的壓力。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消極服從”可以發展為一種反 抗的藝術,“積極使動”也可能墮落為專制體制的自覺幫兇,這就看每個人的“道行”了。
“定稿”出臺後,我們這個編寫班子成員的反應“非常強烈”,大部份北京同仁都認為這件事情再做下去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大家曾認真討論了“何去何從”,但 最後的意見仍歸結為繼續與出版社合作,把這套書編完。畢竟,中途“撂挑子”意味著違背與出版社的合約,不但會傷害與出版社建立的良好的信任關係,也會給所 有人帶來經濟上的損失。“經濟”和“收入”問題是教材編撰工作的第三個障礙,在當今威權主義條件下從事此類教材的編寫勢必使編寫者經歷利益驅動和學術良知 之間的內在緊張。
中國有數以千萬計的中學生,一旦某家出版社的教材樣稿被教育部看中、批准,將意味著出版社會財源滾滾。因此各“競標”出版社都使出渾身解數聘請有名望、高 水準的主編,組織高水準的教材編寫隊伍,最主要的當然是付給高報酬。以我們編寫組為例,各課程模組的分主編只要拿出合格的樣稿就可獲得數萬元報酬;若樣稿 通過了教育部的審定被定為正式教材,報酬還要翻幾翻。大概編寫外語或數理化之類教材的老師們不會有什麼額外的精神壓力,唯獨“政治課”教材不同,在一黨專 制的威權主義社會條件下,“政治課”的許多內容並非科學,而是當權者的意識形態,是為論證當權者的權力合法性服務的。參與此類教材編寫的人心裏都很清楚。 然而,既想掙錢,又想堅持學術的純潔和公正,堅持對得起自己的社會良心,在編寫“政治課”教材的實踐中是很難協調一致的。遇到兩者發生衝突、或有可能發生 衝突時,往往是後者要讓位於前者。威權主義借助金錢的力量使知識界就範,早已是普遍現象。在大學、科研機構裏,只要承擔了“主旋律”的“課題”,就有大筆 經費,不少知識份子的墮落由此起步。不管是政治課教材編寫中出現的利益與良知的衝突,還是權力利用利益誘餌對知識界的圍獵,都說明了同一個道理,那就是金 錢在當今的威權主義社會裏發揮著重要的、既通過經濟領域本身又逾出純經濟領域以外的政治功能。
中共党化教育的解構與中國公民社會的成長、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將是一個互動的、互為條件的過程。“解構”的真正前提是中共黨化教育“底線”的突破,而 這又有賴於民主化實質意義上的進展。當然,中國民主化事業的推進必須建立在最廣大的中國公民素質提高的基礎上,而這只有通過教育才能達到。在這個艱難而曲 折的行進過程中,知識份子將會有所作為,他們的靈魂也將不斷受到滌蕩而漸次昇華。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